听当代建水紫陶名家陈绍康说紫陶精神
2018-12-06 17:31:26 来源:无墨子 评论:0 点击:
说起建水紫陶当代名家不得不提的就是陈绍康陈老,陈绍康:1939年生与建水,当代紫陶名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建水紫陶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其13岁随父亲学习制陶,在50余载的从业实践中,不仅谙熟建水紫陶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而且精于雕刻
说起建水紫陶当代名家不得不提的就是陈绍康“陈老”,陈绍康:1939年生与建水,当代紫陶名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建水紫陶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其13岁随父亲学习制陶,在50余载的从业实践中,不仅谙熟建水紫陶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而且精于雕刻,能书会画,其紫陶工艺品以其新奇古美的艺术造型和功力深厚的书画装饰独具一格,深受业内人士的赞誉和收藏家青睐,曾分别于1997年、1988年、1991年三次赴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师美术师"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国内各种评比中获得大奖,多件作品被国家珍宝馆收藏,为建水紫陶的继承和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到建水紫陶,我们不得不说的一定是陈绍康老先生了,这到不是仅仅因为他技艺高超,最关键的是他的一种精神传承,他用一生的奋斗来向世人诉说建水紫陶的魅力,也用一辈子都坚守的原则启发着前赴后继的从业者。他一生都在为建水紫陶的传承事业做努力,不仅所有儿女都从事了这项事业,还培养了很多学徒。如果说建水紫陶各系代表技艺各有千秋,甚至好多后来者在努力做着技艺创新,成绩斐然,那陈绍康老先生带给建水紫陶的,除了这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启发。让千千万万个新的从业者致力于这项工艺事业,并热爱这项工艺,更对未来充满希望。
陈绍康老先生的陶艺人生是从建水古城临安镇碗窑村开始的。1939年6月,他出生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从元代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制陶工艺史,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陶砾,被人们称为"滇南陶都"。这样长年累月的陶艺文化熏陶,让他的人生注定了与陶相伴。
建水紫陶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紫砂、广西钦州陶、重庆荣昌陶驰名。它有别于其他陶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书画艺术的展示不是写在宣纸上,而是采取阴刻阳填的方法移位于腻入膏脂的陶坯上,并采用无釉磨光的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素有"体如铁、色如铜、亮如镜、声如磬"和"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特点。兼具收藏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实用价值。
也许,工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沉默、专注和感性,他们点石成金,却无意张扬,他们创造了中国的文明史,却无缘在历史长卷上留名,他们虽然多少带有一点悲剧的诗意,却比我们惯称的一些艺术家还要伟大
和所有艺术家一样,对于陈绍康老先生来说,有时,一幅图案、一只瓦当、一件如意,都会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和联想。走在街上,偶然看到一个形状奇特的葫芦或小南瓜时,他会喜形于色地买回家中,依此形状做成一件器皿。为了设计兰盆,他与各地的养兰爱好者广交朋友,虚心求教,同时还找来兰花书籍学习参考。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兰花的生长习性,他特地养了几十盆兰花。久而久之,他深深地被这种幽香高洁、有仙姿逸韵的小草所感动,创作设计出几种新颖别致的兰盆,深受兰友们的喜爱。
有时,在设计一件作品的时候,他会如坐禅一样,静静地坐在小院中,看着那一堆堆陶泥凝眸出神,甚至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沉思良久。当他抬起头时,目光有些忧郁,待到灵机一动,他猛然抓起一坨陶泥,很快做成一个坯子,看到有不满意的地方又修改或者重做,直到满意为止。真可谓是"静坐能使艺理自通",他的许多作品就是这样完成的。
陶器最神秘的是烧制过程,这是一种火的艺术,也是一个神秘的过程,陶器在不断的氧化和还原中产生奇异的变化,个中包括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比如说,同样的配方、同样制作的坯子、同样的火候同样的烧制时间,生产出来产品的效果往往大不一样。有时好好的东西大都烧坏了,有时产品的色彩会产生奇异的窑变,或黑或绛或红紫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或图案。一次,陈绍康在一个紫陶笔筒上雕刻镶嵌"清风四起"四个字,待烧制磨光后,笔筒呈现出 不同色彩的纹路和图案,观之犹如缕缕清风徐来,宛若浑然天成,真是奇巧卓绝,令人惊叹不已。
窑变后的建水陶,像飘浮的云彩一样神秘诱人而又捉摸不定。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建水工匠,一次次点燃窑火,梦想着神秘的窑变,但希望一次次破灭。不管窑变有无,点火就有希望,这就是制作陶器的魅力,执著的工匠们为了明天的希望,还是年复一年地将这种独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因为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一种文化,还是碗窑人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啊。
窑变是靠偶然的因素获得,偶然性的东西可遇不可求,陈绍康以戏泥为乐、以陶铭志、借陶抒怀、视陶为师,追求的并不是这些偶然性的东西,他追求的是一种高雅的紫陶文化。他说:"建水紫陶工艺被文人誉之为'滇南琼玉',其根和魂是文化,如果我们有了众多的有文化品味的紫陶精品,我们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就有了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的旅游产品,就能给桑梓故土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紫陶作为红河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发掘、整理、创新,这就是我罄其一生苦苦追求的目的。"
从质朴中见内涵,在真诚中看风骨,陈绍康自己有一套为人的方法和伦理道德。 有一次,他邀请石屏一位书法名家到家中为陶器写书,这位书法家在写了一部分作品后,也给自己留了几只花瓶。待花瓶烧制打磨后,有一只产生了窑变,显得十分高雅珍贵。一天,一位要到北京去探亲访友的人见到这只花瓶,提出要以高价买去送北京的亲戚。陈绍康对他说:"这是专门为石屏的朋友烧制的,给多少钱也不能卖,不然就失去了信誉。"陶器无言,但它能见证历史,见证人的诚信品质,如今,这位书法家已经去世,但那一只花瓶仍在散发着思古之幽情,而这只花瓶上写着的正是"无瑕人品清于玉"几个字。
还有一次,陈绍康做好一批陶器打磨完工后,发现有几只茶壶的底部由于冷却过快产生了细微的裂纹,不用眼睛细看还看不出什么,不会漏水,也还可以使用。一位经销商看见后,提出要两只回家作摆设。陈绍康一口回绝,并顺手拿了一把小锤,把几只壶一一敲碎。他说,决不允许有不合格的产品从他的手中流入社会去坑害消费者。
陈绍康老师就是这样,用他那诚实守信的气节和制陶人的豪气永远凝固在一件件古朴雅致的陶器上,也用这种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辈从业者,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13岁随父亲学习制陶,在50余载的从业实践中,不仅谙熟建水紫陶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而且精于雕刻,能书会画,其紫陶工艺品以其新奇古美的艺术造型和功力深厚的书画装饰独具一格,深受业内人士的赞誉和收藏家青睐,曾分别于1997年、1988年、1991年三次赴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师美术师"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国内各种评比中获得大奖,多件作品被国家珍宝馆收藏,为建水紫陶的继承和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绍康老先生的陶艺人生是从建水古城临安镇碗窑村开始的。1939年6月,他出生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从元代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制陶工艺史,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陶砾,被人们称为"滇南陶都"。这样长年累月的陶艺文化熏陶,让他的人生注定了与陶相伴。
也许,工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沉默、专注和感性,他们点石成金,却无意张扬,他们创造了中国的文明史,却无缘在历史长卷上留名,他们虽然多少带有一点悲剧的诗意,却比我们惯称的一些艺术家还要伟大
和所有艺术家一样,对于陈绍康老先生来说,有时,一幅图案、一只瓦当、一件如意,都会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和联想。走在街上,偶然看到一个形状奇特的葫芦或小南瓜时,他会喜形于色地买回家中,依此形状做成一件器皿。为了设计兰盆,他与各地的养兰爱好者广交朋友,虚心求教,同时还找来兰花书籍学习参考。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兰花的生长习性,他特地养了几十盆兰花。久而久之,他深深地被这种幽香高洁、有仙姿逸韵的小草所感动,创作设计出几种新颖别致的兰盆,深受兰友们的喜爱。
陶器最神秘的是烧制过程,这是一种火的艺术,也是一个神秘的过程,陶器在不断的氧化和还原中产生奇异的变化,个中包括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比如说,同样的配方、同样制作的坯子、同样的火候同样的烧制时间,生产出来产品的效果往往大不一样。有时好好的东西大都烧坏了,有时产品的色彩会产生奇异的窑变,或黑或绛或红紫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或图案。一次,陈绍康在一个紫陶笔筒上雕刻镶嵌"清风四起"四个字,待烧制磨光后,笔筒呈现出 不同色彩的纹路和图案,观之犹如缕缕清风徐来,宛若浑然天成,真是奇巧卓绝,令人惊叹不已。
窑变后的建水陶,像飘浮的云彩一样神秘诱人而又捉摸不定。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建水工匠,一次次点燃窑火,梦想着神秘的窑变,但希望一次次破灭。不管窑变有无,点火就有希望,这就是制作陶器的魅力,执著的工匠们为了明天的希望,还是年复一年地将这种独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因为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一种文化,还是碗窑人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啊。
窑变是靠偶然的因素获得,偶然性的东西可遇不可求,陈绍康以戏泥为乐、以陶铭志、借陶抒怀、视陶为师,追求的并不是这些偶然性的东西,他追求的是一种高雅的紫陶文化。他说:"建水紫陶工艺被文人誉之为'滇南琼玉',其根和魂是文化,如果我们有了众多的有文化品味的紫陶精品,我们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就有了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匹配的旅游产品,就能给桑梓故土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紫陶作为红河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发掘、整理、创新,这就是我罄其一生苦苦追求的目的。"
还有一次,陈绍康做好一批陶器打磨完工后,发现有几只茶壶的底部由于冷却过快产生了细微的裂纹,不用眼睛细看还看不出什么,不会漏水,也还可以使用。一位经销商看见后,提出要两只回家作摆设。陈绍康一口回绝,并顺手拿了一把小锤,把几只壶一一敲碎。他说,决不允许有不合格的产品从他的手中流入社会去坑害消费者。
陈绍康老师就是这样,用他那诚实守信的气节和制陶人的豪气永远凝固在一件件古朴雅致的陶器上,也用这种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辈从业者,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end·
—文章纯属个人经验分享,如有不得当之处请见谅,交流探讨论可加微信:ypzitao找到我 —
相关热词搜索:建水紫陶 紫陶名家 陈绍康紫陶 紫陶精神 紫陶壶
上一篇:建水紫陶名家陈绍康
下一篇:建水紫陶唯一国大师---陶艺奇才马成林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