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的艺术以及艺术性柴烧
2018-04-06 15:39:50 来源:建水紫陶网 评论:0 点击:
在信息量极大的当下。 对于柴烧的艺术性的文章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如何烧制,如何欣赏其特殊的美, 很多文章都聊得详细极致。 大家都从柴烧的质朴层面来讨论感观上对柴烧器物的认识。 这个大方向没错。 陶土的温暖的材质决定了它与人的心灵相通的美, 火舌
在信息量极大的当下。
对于柴烧的艺术性的文章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如何烧制,如何欣赏其特殊的美,
很多文章都聊得详细极致。
大家都从柴烧的质朴层面来讨论感观上对柴烧器物的认识。
这个大方向没错。
陶土的温暖的材质决定了它与人的心灵相通的美,
火舌的痕迹与落灰又给了器物自然的枯槁的美。
人们看惯了简单直接强制的美物多了之后,
总是想方设法寻找能让自己心灵片刻宁静之物。
柴烧的这种美通过器物本身微微散发,
慢慢渗透直挠人心。
是否所有的柴烧都能担此“重任“
给予人们对它的这种希冀呢。
这就得从什么是有艺术性的柴烧说起……
其实,每个柴烧工作者(我个人认为不可都称为陶艺师或艺术家)
他们对柴烧的认知,理解或创造方式都有所不同。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关注大陆,台湾,日本的个体创作者们
很有意思地发现了这其中的区别
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看
大家更多公认的应该是日本陶艺师们
以日本备前的柴烧来说,
他们有着一二十代人的传承,
几度拜访并细细了解了他们的状态,
备前烧是以日本冈山地区的田土作为陶土,
在柴窑烧制而成,
古代柴窑有多窑室龙窑,
有时他们会使用一二目烧制,
一般用松木为主要燃料,
偶用稻草捆绑做成器特的釉面效果,
艺术特色朴拙,地方特色明确,耐人寻味。
器物使用后色彩会发生变化,
表面易养成包浆,
从而长年得到日本民众的喜爱。
后传入台湾及大陆,
台湾的柴烧审美深受其影响……。
让我惊喜的是,他们的传承并不基于或保守于保统
他们每一代窑烧者都受过不方向的美学教育
或者造型设计,或都雕塑
到了近几代人,甚至现代艺术或舞美。
然而,家族的传承又是必须。
所以,每年二个月的柴烧开放时间对他们来说也是足够的。
一年中其余的时间用于学习,制作,思考和后整。
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产品从整体上看具有很明确的地方特色
但细节上的区别也是存在的,
各具特色,使得这种柴烧作品(产品)在日本各地倍受欢迎
多见食器,酒器,茶器,花器等等——,
引领着整个柴烧的潮流。
这种思潮影响及溶入了他们的创作思念当中。
使一个小小的器物从陶土的调制,
造型的设计及成型,
柴窑燃材的掌控,
无一不践行着他们的创作理念。
他们的作品多元,
食器,花器,茶器,陈设艺术品…………
使器物在审美的内涵中得到创作性的满足,
同时,也彰显其良好的实用性。
台湾柴烧陶艺师们也具有本土特色的创作生产方式。
他们运用台湾本地的原矿土,
台湾盛产的漂流木或相思木,
从而也形成了更具台湾色彩的柴烧。
台湾的柴烧思维多见受日本柴烧影响,
但造型上除了日本式的形态,
还会有中国古代严谨的型制状态,
或都在这二者间加入一些台湾元素的甜美的造型。
这些造型往往有民艺的痕迹,甜美易懂,
与日本不同的是,其形态多为茶道具。
这使得台湾的柴烧迅速渗透至当下普通民众的生活。
偶见有个性陶艺师也从调土及造型设计入手,
将小器皿的型制做到极其的生动有力。
我个人往往会将这个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着手制作的柴烧,
称之为艺术性柴烧。
并不是说大规模重复生产的柴烧没有艺术性,
只是由于大量的生产,
使重复性的东西太多而削弱了它的艺术性本身了。
或许可以称为地方特色的柴烧产品…………
大陆地区对柴烧的理解创作是近些年的事儿,
之前听说过景德镇古法匣钵的型式做仿古器皿的技术实在了得。
现代柴烧近年受外来的影响也出现多元化的尝试,
在专业的陶瓷创作展中,
一些陶艺师们运作柴烧这一窑烧方式表现创作理念。
柴烧器皿的形态也出现多元的方向性,
抑或有些台湾日本的痕迹,
但也进步得很快。因为大陆专业陶人的理论及美学基础了得,
一些有理想有创作精神的陶手们也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在进行器皿类柴烧的创作,
他们所承受的生活及工作成本不比台湾日本低,
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不容易,
大陆的市场大,但客人的进步也是迅速的,
这也逼使陶者们更多地接受挑战。
能坚持创作而非生产的陶手越来越多,
值得我们关注及支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