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中的窑汗形成原因及特征
2018-08-19 16:33:03 来源:无墨子 评论:0 点击:
何为“窑汗”?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柴窑炉内壁上会产生一种玻璃态物质,多呈蓝绿色、玻璃绿、乳白色、墨绿以及黄白色等,其成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附在窑体上的窑汗:玻璃绿与乳白色)
柴窑炉内建筑本身所用材质:在高温下发生变化,形成玻璃态窑汗,比如传统龙窑,窑体用的材料基本都是当地陶土而制的砖泥,在高温作用下,窑里建筑矿物质与木灰相互熔融形成窑汗。
(附在紫泥坯上的窑汗:中间乳白色边缘黄色)
所用木柴材质不同:所用的燃料木柴中所含的助熔物质在一定情况下也会附着在窑壁上,形成玻璃态物质。
(附在白陶上的窑汗:蓝绿色与乳白色交替)
烧制陶土的泥料配方:不同的陶土原料配方所含矿物质不同,也会影响形成程度不同的窑汗,因载体颜色不同所以窑汗所表现的颜色也有所不同。
(孔雀绿的窑汗)
同时以上三点也正是影响窑汗不同成色和轻重的几大因素。窑汗落在陶器上,与陶土相互熔融,自然形成独特的色彩和画面,其中最为惊艳的为孔雀绿,很多壶有就会问到既然那么好看难得,是否可以多营造一些,达到美感?
(深墨绿窑汗)
窑汗可控吗?
虽然前面我们说到烧窑人的思想影响着效果,窑汗却是只能“天赐”不能人为的。但作为烧窑人可以总结,比如什么窑位最容易形成窑汗?什么木柴所形成的窑汗的多少和颜色区别?以及什么陶坯作为承载会表现出什么颜色?这都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
(白陶上的窑汗底多为白色中间为玻璃绿)
(白陶上的窑汗底多为白色中间为玻璃绿)
(白陶上的窑汗底多为白色中间为玻璃绿)
窑汗是一种以木灰、陶土矿物质汽化物为主的化合物结晶,一般成玻璃绿、乳白色,因为窑里的温度高低和熔解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窑汗,现代柴烧的建造多为用耐火砖(窑内)、红砖(固定外墙以及烟囱建造),多用硅板来摆放陶坯,烧制之后硅板上会形成水珠般大小的窑汗,硅板上的窑汗会在烧制过程中低落,或者这窑形成的窑汗很可能在下一窑滴下,窑汗也会随着烧制的次数而增多。
(柴烧杯上的窑汗)
最靠近火膛的位置的硅板上靠前位置最容易形成窑汗,窑体烧久之后,窑里的耐火砖表面也会形成窑汗。
(窑汗太多粘在硅板上)
烧窑次数越多窑汗极易形成釉,且慢慢积累随后落在陶器上,烧结到一定的温度,所用木柴、陶土的熔融与火势的程度不同,形成千奇百态的形状或画面。窑汗形成的颜色?什么时侯能落下?形成什么样的画面?纯粹是窑火的造化!给人无尽的遐想!这就是它最迷人之处。如孔雀开屏,亦如凤凰涅槃.....
窑汗越多越好吗?
(窑汗太多粘在硅板上)
窑汗难得,但不是有窑汗就是好的,凡事都有平衡点,物极必反,或者有的器型本身就是要清新素雅,结果一滴窑汗可能会毁了整体感觉。
(窑汗太多粘在硅板上,要切割)
在烧窑过程中,窑汗不是掉在陶器上就结束了,它还有一段高温和熔解的时间,才能完全与陶器结合。而我们无法预期窑汗何时掉下来?掉下来的形状及颜色?掉下来后能否有足够的高温和熔解的时间?这些都是未知数,更谈不上能否形成独特的画面。
(窑汗太多粘在硅板上,取下有缺口)
窑汗低落的面积大、数量多,反而会让陶坯与硅板粘接在一起,取下来需要切割机切割,品相几乎不会完整,再者,如果窑汗滴在棚板上,就会凸起,如清理不掉,下一窑再摆放陶坯时就会歪,当烧窑时在高温下陶器很容易变形。
(不同载体不同颜色的窑汗)
就像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大象无形”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end·
—如果喜欢建水紫陶,可以添加公众号:紫陶说 或者微信:ypzitao 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
上一篇:柴烧复烧和混合柴烧的区别?
下一篇:柴窑和柴烧的定义及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