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计1665字,图片12张,阅读约需8分钟,本文重点:何为柴烧瑕疵品?柴烧常见肌理与柴烧瑕疵的界限?
经常有壶友拿自己的柴烧壶来问,这算不算瑕疵?或者看到未化釉的灰,会问能不能弄掉?其实每个人对柴烧瑕疵的理解不同,会根据自身对事物的认知来判断,每个人对事物美丑判定的尺度也不同,现代对柴烧美的追求也被称为一种“病态美”。
世界上完美的东西太少,有近乎完美的,但都是相对的。(例如满大街的瓷杯,洁白无瑕,图案清晰好看,那就完美了吗?)对于柴烧瑕疵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规范标准的定义。但是若一件柴烧坯体出现大面积明显的裂纹或坯体不完整,磕碰造成破损,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日常对器皿的正常使用,毋庸置疑这些现象当然属于瑕疵。
若一件柴烧并无任何破损裂纹,是由于烧制原因出现坯体轻微变形、气泡、鼓包,此类器皿不影响日常生活对其的正常使用,一些不但不影响美观还塑造了特殊意境的不算瑕疵,但如果影响到器物整体的美观程度这也算瑕疵,并不算特别严重,一般界定为微瑕疵。也有的认为不算瑕疵品,(就如之前一款柴烧杯,坯身形成了大小不同的气泡和鼓包,刚好不多不少的营造了一种太空星球的感觉,后取名星球杯,广受大家喜爱。)
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柴烧坯体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肌理和效果:
气泡
在高温烧制熔融状态下,泥料中某些成分会产生气体,在陶坯受热时开始收缩(制作泥料时没有足够的揉泥醒泥也会导致存在空气),收缩不匀就会导致气泡产生,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烧制过程中火势太大,也是会导致坯体起泡。一般在坯体最鼓出的地方容易有,比如壶身最饱满的壶壁,或者品茗杯口沿下方。
釉面裂纹
又称“开片”,也称为冰裂纹,早在宋代,汝、官、哥诸窑就已经出现了釉面开片装饰,其釉面裂纹如同冰裂、龟裂、蟹爪或其它细碎状。在建水紫陶里只有形成重釉的地方可能形成,比较少见,在白陶柴烧上更容易出现,因白陶烧制温度在1300°左右(紫泥1175左右),容易灰化釉,形成开片,(上釉的柴烧器皿上很常见冰裂纹)这种效果是由于胎体和釉的膨胀系数不一造成的,却显出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别有一番古朴自然的情趣。
龟裂纹
龟裂纹是陶坯在烧制过程中外部受火力大,受内部压力而开裂产生纵横的裂纹,形似乌龟背壳上的纹理,匀称龟裂或龟裂纹。与冰裂纹不是一种,冰裂是在釉面形成,龟裂在陶坯本身表皮形成,面积更大,也像干枯的土地产生的裂痕。
火莿
坯体上被灰烬沾染的地方,很重的落灰,未化成釉,有明显的刺手感觉,一般会比较密集,在窑口位置比较容易形成,这种痕迹叫做火刺。
火痕:
火痕也是柴烧重要标志之一,火痕的的颜色有几种:红、橙、黄以及只有在胎体轻薄,富有光泽义器皿上偶然出现的绯红色。是火势走过留下的痕迹,会有火痕的一般是出现火在距离火焰的源头比较近的地方,或者火道走向的地方。
垂釉
也叫美人泪,流釉。这是一种特殊的流釉效果。当窑内温度达到900°以上就会形成重灰,当温度高达1100摄氏度以上时,灰就会形成灰釉,灰釉垂悬的釉珠通常呈光亮的绿色、黑色、黄色。垂釉形成于时间较长,气氛多变的烧成过程中,最易形成的位置火道走向的地方(在窑仓的中上部),事实上只有烧得非常恰到好处的像一滴美人的落泪才能叫美人泪,过多的集釉不但影响美观还会形成集釉或者流釉太多粘在硅板上,不是釉越多的柴烧越好。
部分商家为了烧出重釉效果加高岭土,高岭土中主要成分正是二氧化硅(玻璃),当花瓶摆件还行,茶壶就影响使用了。
窑汗
窑汗是一种以木灰、陶土矿物质汽化物为主的化合物结晶,一般成玻璃绿、乳白色,因为窑里的温度高低和熔解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窑汗,像一滴水珠挂在坯体身上。其中孔雀绿最为经典,如孔雀开屏,亦如凤凰涅槃。
除了以上的这些肌理外,还有很多芝麻粒、虫蚀纹、蜻蜓眼肌理、蟹眼肌理等等很多肌理,还有手工制品在繁琐的制作过程中,难免会留下人为细微的痕迹,这些个人觉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瑕疵,并不是要否定瑕疵的界线,只是想向大家传达另一种审美和看待物的心态。
一些肌理的出现不但不影响美观,还营造了特殊的意境美, 瑕不掩瑜难道不也恰好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吗?
当然,不能因为我喜欢丰富多彩的肌理就误导大家,这样的才是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认知,买自己喜欢的样式就好,觉得不喜欢绕道就行。
·end·
—文章纯属个人经验分享,如有不得当之处请见谅,交流探讨论可加微信:ypzitao找到我 —
未经允许转载将追究。
云南建水紫陶网为广大壶友提供专业、权威的建水紫陶文化、工艺等建水紫陶相关知识。不定时更新建水紫陶茶器、建水紫陶柴烧等精美作品,交流、咨询、合作可添加站长电话|微信:13759446481。